文章改写:
“队长,我们被敌人包围了!”
“敌人多少人?”队员急切地问。
“遍地都是,至少有一千人。”另一名队员声音紧张,显然被包围的局势压得喘不过气来。
“确认过了吗?”
“确实没错,敌人完全封锁了我们。”话语中充满了无奈。
听到这话,武工队长颜士臣的心猛地一沉,脸色瞬间苍白:我的队伍只有16个战士,面对如此巨大的敌人压力,前路几乎没有生路。
“队长,怎么办?”队员们纷纷转向他,眼中写满了焦虑与期待。
展开剩余85%“烧毁文件,写好遗书,然后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颜士臣悲壮地说道,眼神坚决,似乎已经预见到不久后即将到来的最后一战。
然而,令人惊讶的事发生了。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武工队的队员们竟然全员生还,毫发无伤。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正是一个病号的果断出手,改变了战局的走向。
这场战斗发生在1947年8月16日的晚上,地点是山东泗水县圣水峪镇的小河村。围攻武工队的是蒋军84师何志彬旅。
那时,蒋军正在对山东解放区展开强力打击,调动了68个旅,约45万人,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直接指挥,然而,蒋军的进攻依旧以惨败告终。
1947年2月,莱芜战役爆发,李仙洲集团被全歼,接着在5月,蒋军的御林军74师被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一带全歼,师长张灵甫死于战斗。这一系列失败让蒋军愈加疯狂,开始对我军进行报复。
当时,敌人全力报复的目标竟然是我方一个仅有16名队员的小武工队,这不禁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原因在于,经过莱芜战役,我军策略性地实施了诱敌深入、逐步撤退的战术,迫使敌军深陷困境。3月24日,蒋军的胡琏和吴化文分别带领整编11师和第84师进入山东,意图加大报复力度。然而,他们却扑了空。
敌人的士气逐渐崩溃,不得不转向攻击无辜百姓,并与当地地主联手进行报复。就在此时,我军的武工队挺身而出,成为了最后的“护卫者”。
许多人会联想到抗战时期的武工队,认为只有在那时才有这样的队伍,但事实上,武工队不仅存在于抗战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同样存在,尤其是在我军战略撤退之后,留下的小股队伍继续在敌人后方活动,打击敌人的弱点。
无论是抗战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武工队,队员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文武双全,而且足智多谋,能迅速适应战场上的变化。
泗水的武工队也不例外,队员们都是从各个兵团精心挑选出来的精英,堪称百里挑一。他们遵循自愿报名、比武选拔的原则,队伍中每个人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和选拔。泗水的武工队由65名成员组成,颜士臣担任队长,张树梓任指导员,赵达为副队长,县委书记杜牧和县长王敬明也没有撤离,始终与武工队共进退。
武工队常年驻扎在泗水,利用地理优势,不断对蒋军实施打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坐卧不安。有人可能会觉得60多人的队伍不值一提,但实际上,他们的机动性和战术执行力远超敌人的想象。
举个例子,在1947年6月,武工队与军分区16团的教导员王士英及几名侦察员协同作战,打了一场漂亮的仗。武工队员桂宜让、张界文等首先潜伏在圣水峪东山南天门,随后,王教导员带领5名武工队员伪装成蒋军士兵,出现在圣水峪村南。经过侦察,他们确认敌军第11师某团正在附近的小学校驻扎。
当天夜晚,王教导员带着武工队员们悄然接近敌人指挥部,并突然发动袭击。敌人全然不知,武工队员迅速开火,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与此同时,另一组武工队员成功突袭敌人的警卫连,打得敌人无法反击。敌人被引诱至村北,最终陷入混乱,造成了惨重的伤亡。
武工队的迅捷与精准,让敌人深感恐惧,胡琏与吴化文气愤不已,下令誓要找到并消灭这些武工队员。于是,敌人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
到了8月16日傍晚,颜士臣率领武工队的队员们进入圣水峪镇的小河村。在这段历史记忆中,关于武工队的驻扎地点,存在不同的记载。根据张树梓的回忆录,武工队那晚确实住在小河村;而另一名队员张洪涛则称其驻扎在兰沃村。尽管有所不同,考虑到张树梓担任指导员的身份,我们倾向于相信他的记述。小河村与兰沃村相距不远,时隔多年,回忆中偶有误差也在情理之中。
那时,敌人四处搜寻武工队的行踪,武工队员们不得不不断转移,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冷一顿热一顿。再加上夏季酷热,食物容易变质,队员们普遍患上了肠胃炎,忍受着频繁腹泻的痛苦。而由于缺乏西药,他们只能咬牙坚持。
然而,当地的村民张宝山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心疼,主动将自己家中的绵羊宰杀,准备为队员们提供补给。颜士臣闻讯赶到,立即试图阻止,但张宝山坚决表示,“这些羊肉是给战士们补充体力的。”不一会儿,羊肉香气四溢,吸引了附近的邻居张麻子。他悄悄观察到武工队员的身影,立刻意识到他们的身份,便悄悄地向还乡团报告了这一情况。
消息迅速传递给了敌人。敌军得知后,从北圣水峪和前峪两路紧急调集了两千多人,气势汹汹地向小河村进发。
小河村位于圣水峪镇,四周群山环绕,山头众多。武工队选择驻扎在这里,便于随时向山上撤退,以避开敌人的进攻。敌人未到村内便被我军发现,颜士臣当机立断,指挥队员们烧毁了所有文件,并准备做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为了避免陷入困境,颜士臣指挥队员们迅速撤向小北山山顶,做好防守准备。
8月17日凌晨,激烈的战斗爆发,敌人发动猛烈的炮火轰击,接着开始向山顶发起进攻。山顶上的硝烟弥漫,敌人的攻击声不断。但敌人并没有预料到,我方队员早已在山顶的围墙根处隐蔽,炮火轰炸没有造成任何伤亡。敌军冲上山顶时,迎面遭遇了猛烈的火力反击,顿时陷入混乱。敌人接连遭受重创,纷纷撤退。
这时,副队长赵达提出:“我们不能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不值得,我们应该寻找突围的机会。”
颜士臣冷静回应:“敌人已经包围了我们,突围的机会渺茫,最好的办法就是死守。”
赵达观察了一阵,指出:“敌人从东、西、北三面包围我们,然而南面却没有敌军驻扎。这很可能是敌人故意
发布于:天津市伍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