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导读】在全球政治中几乎每天都会被提及的"北""南""东""西"这些熟悉的标签与现实中的地理概念并不相符。它们反映了权力、殖民主义、不平等、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的历史。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但却并非全球南方国家。它比日本更靠东,却被普遍视为西方国家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印度虽位于北半球,却属于全球南方国家。它也被描述为东方的一部分,但正如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曾经说的,如今的印度将自己视为"西南大国"。
这些例子抓住了我们地缘政治词汇核心的悖论。在全球政治中几乎每天都会被提及的"北""南""东""西"这些熟悉的标签与现实中的地理概念并不相符。它们反映了权力、殖民主义、不平等、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的历史。因此,了解这些东西对于理解各国在当代世界中的定位至关重要。
对于全球南方国家的说法经历了 20 世纪世界秩序变迁的几个阶段。最早的"第三世界"一词由法国人口统计学家阿尔弗雷德 · 索维在 1952 年提出,用来描述既不属于"第一世界"也不属于"第二世界"的国家。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末,美国活动家卡尔 · 奥格尔斯比提出了"全球南方"一词,作为一个更中立、等级意味不那么强的替代词,从而避免了这些国家处于"第三级"地位的暗示。
这一概念在 1980 年得到了更清晰的表达,当时勃兰特委员会发布的报告将世界大致沿着北纬 30 ° 至 35 ° 的一条线划分,将富裕的工业化"北方"与较贫穷的发展中"南方"区分开来。这个说法很快与 77 国集团的成员资格重叠,77 国集团目前由 134 个国家组成,倡导发展中国家的集体经济利益。
批评人士指出,全球南方一词涵盖的范围过于广泛,难以在分析上实现连贯性。从意识形态上说,它试图将不同体制的国家归为一类;从经济上说,它既包括石油资源丰富的海湾国家,也包括世界上最不发达的经济体。然而,这一术语之所以沿用至今,是因为它捕捉到了一种后殖民时代被边缘化的共同经历,以及对更公平国际秩序的共同渴望。实际上,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或经济标签,而是一种基于团结和改革的政治身份认同。
与南北之分相比,东西之分的本质更偏向文化和文明。它早于南北之分,主要基于欧洲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以来就自诩为世界中心的认知。他们在西方和东方之间划出了一条象征性的分界线。这是一种将自己与遥远广阔又未知的亚洲区分开来的方式。西方代表着理性、秩序和自由,而东方则象征着神秘、专制和传统。
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这种世界观逐渐固化,形成了一套文明等级制度。西方逐渐成为现代性、进步和启蒙的象征,而东方则被描绘成永恒而异域的,学者爱德华 · 萨义德对这种观念有个出名的说法叫做"东方主义"。
到了 20 世纪中叶,这些古老的文明区分在冷战的词典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温斯顿 · 丘吉尔在 1946 年所说的"铁幕"象征着这种东西方想象历史的延续,而这种想象如今通过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较量得到了折射。
20 世纪下半叶,东西方的区分开始与南北区分并驾齐驱。冷战的结束曾被预期会缩小东西方的差别,正如全球化和经济相互依存被认为会模糊南北差异一样。然而,这两条轴线仍然主导着当代国际关系。
欧盟和北约的扩张、俄罗斯的复兴以及中国的崛起都以新的形式重新定义了旧有的文明和意识形态界限。经济实力开始向亚洲转移,但政治和制度主导地位仍然集中在北大西洋地区。其结果就是,曾经被边缘化的全球南方国家如今要求获得承认,成为全球治理的议程制定者。因此,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就是"北、南、东、西"这些范畴的重新界定。
本文由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网站 10 月 22 日发表,原题为《地缘政治和东西南北的意义》,作者是阿比南丹 · 库马尔。
微信审核 | 陈鹏
内容编审 | 周晨 粘轶锋
微信编辑 | 郭庆娜
伍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