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德国以后,感觉超市里的面包吃着都没味道了,跟木屑似的。”
我的朋友朱莉娅,一位严谨的德国工程师,在结束了她为期十天的中国之旅后,发来了这么一段近乎崩溃的语音。视频里她一脸委屈,手里捏着一片全麦面包,仿佛那是什么难以下咽的东西。要知道,十天前她还对中国的“重油重盐”心存疑虑,结果呢?全程变成了美食探店,从成都的水煮肉片吃到广州的早茶,最后上飞机时,俩人一称,各自重了五公斤。
这趟“甜蜜的负担”之旅,源于2025年起那项扩展到75个国家的免签政策。上半年,外国人出入境人次就冲破了3800万,同比增长超过六成。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现在过境免签的时长也从144小时延长到了240小时,整整十天。即便如此,还是有大把的游客觉得,这点时间,根本不够吃。
成都一家火锅店的老板就跟我讲,八月份接待了一对法国情侣,本来计划在成都待三天就走,结果第一顿火锅下肚,当场修改行程。他们甚至为了多“赚”一个240小时的免签时长,特地绕道重庆再次入境,就为了把川渝的火锅吃个遍。老板哭笑不得,说这几个月,为了吃而来的外国人见得太多了,有些连景点都懒得逛,一头扎进小吃街里不出来。
以前外国游客的打卡清单,无非是长城、故宫、烤鸭“老三样”。现在你再去社交平台上看,画风完全变了,最火的是“汉服、奶茶、逛菜市场、火锅涮毛肚”。光是一个“#ChinaTravel”的话题,播放量就超过了百亿次,“什么是毛肚”这种问题,居然成了海外的热门搜索词条。
这种回国后的“食不知味”,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朱莉娅打开她家冰箱,里面除了三明治就是速冻披萨,那一口下去,脑子里瞬间闪回的是中国的味道。那不是简单的味觉刺激,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就拿一颗最普通的土豆来说。在东北,它能在大铁锅里和鸡块一起炖得软烂入味,吸饱了肉汤的精华;到了四川,厨师几下颠勺,就成了一盘酸辣爽口的下饭菜;在贵州,又能和腊肉同炒,带出奇妙的烟熏风味。蒸、炸、炒、炖,十几种做法能变幻出十几种完全不同的口感。这种对食材极致的挖掘和理解,是很多习惯了烤、煎、煮的外国人从未体验过的。
2025年二月,那位因捐赠二战相册而备受关注的美国友人埃文·凯尔,看完春晚后特地去北京打卡了一家毛肚火锅。他起初还有点担心辣,结果第一口毛肚下肚就停不下来了,还现场学会了“七上八下”的涮法。回国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发视频感慨:“我试过很多美国的中餐厅,但再也吃不到中国那口毛肚的脆劲儿了。”他甚至还晒出了自己网购的火锅底料,说虽然做不出那个味,但好歹能解解馋。
这种牵挂,有时候简单到只是一碗粉。三月,伊拉克美食博主“老王在中国”去了桂林。他没去那些网红店,专程钻进居民区找了家老米粉铺子,点了一碗五块钱的卤菜粉,又加了个卤蛋和牛肉丸,一口气干了两碗。他在视频里由衷地感叹:“这味道太舒服了,简单又好吃,我要回伊拉克开一家桂林米粉店。”评论区里,全是外国网友追着问地址的留言。
中国菜的魔力,远不止味道本身。NBA球星库兹马八月份吃火锅时,对着师傅涮毛肚的手法连连惊叹,称之为“烹饪的艺术”。这背后是日积月累的功夫,一道宫保鸡丁,要炒到鸡肉外焦里嫩,花生和葱段的香味得恰到好处地融合。一道蒜蓉粉丝蒸虾,既要让粉丝吸饱汤汁,又不能盖过虾肉本身的鲜甜。
更让他们着迷的,或许是那种人情味。西餐里,大家习惯了“一人一盘”,各吃各的。而在中国,大家是围坐一桌,共享一席菜。邻桌的大叔可能会热情地向你推荐一道他认为的“绝绝子”,服务员会不时主动过来给你添上热茶。这种热闹和烟火气,让很多外国游客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埃文·凯尔就说,在中国吃饭,尝到的是味道,感受到的是热情。
现在,“中餐相思病”已经成了海外社交平台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回国后开始学着做中餐,还有人把火锅底料当成珍贵的礼物送给朋友。免签政策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而美食,则成了那张最动人、最无法抗拒的“文化名片”。它不需要刻意宣传,只用一口地道的味道,就能让人心心念念,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最温暖的纽带。
或许,旅行中最难忘的纪念品,从来都不是行李箱里的物件,而是那种回到家后,依然萦绕在舌尖的滋味,一种你从未想过会得的“相思病”。
伍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