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傅鑫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这段故事值得不断被讲起。”8月21日下午,《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新书发布会举行。这部由光明日报记者部原主任周立文所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非虚构作品,聚焦二战期间的“杜立特行动”,以生动又细腻的笔触还原了83年前中美军民联手抗敌的历史现场。
1942年4月18日,美国杜立特中校率领的16架美军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完成对日本部分城市的首次轰炸后飞往中国。因行动提前、降雨及信息沟通问题,15架轰炸机在华东地区500平方千米范围内坠毁或迫降,75名飞行员中3人降落时死亡,8人被日军抓获,其余64人被中国军民成功营救,先后送往衢州、重庆、昆明等地。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杜立特行动”,是中美两大同盟国联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见证。
为创作这部作品,周立文从2024年8月至2025年2月自驾走遍浙赣皖闽四省的相关现场,走访了台州、宁波、上饶等主要现场及飞行员降落点,六进六出杜立特行动纪念地,甚至能大段背下纪念馆的解说词。通过整理大量的口述史和文献资料,进行多次深度田野调查后,周立文让这部非虚构作品不仅具备了学术的严谨性,同时也充满了温度。
“这本书是由作者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最后历经千锤百炼而锻造的。”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王法艇说。
“我基本上忽略了宏大叙事,更多地选择那些能够凸显人性光辉的场景和细节。”周立文于细微处落笔,以情感打动人。
创作中,他坚守“三不原则”:绝不编造任何场景和情节;绝不使用没有来源的对话;绝不对人物形象进行拔高。“我试图以另一种方式叙述故事,而不是臆造故事,彻底拒绝了小说、戏剧笔法,希望能够走上诗歌的道路。” 周立文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梅敬忠作为该书的审读人之一,在仔细阅读后,深感动容,“这本书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用文学的笔法全景展示杜立特大救援的史诗铺排,呈现战火铸造的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传奇,给这个关于勇气、牺牲和友谊的故事提供了真实感人的场景重现。”
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潘剑凯介绍,从出版策划之初,他们就确立了一条主线,要让书中的英雄精神与历史情感完整真实呈现。策划团队秉持敬畏历史、尊重事实的原则,斟酌每个细节,确保历史再现贴近真实、触动人心。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这本书,对于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有特别意义。”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崴表示,他们将以此为契机,讲好杜立特行动大救援的故事,推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民相亲、心相通,让这段跨越太平洋的友谊,深深走进人民心中。
发布会上,衢州市代表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人民营救杜立特行动飞行员救援地赠书。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这份捐赠,保存这段集体记忆,促进地方历史研究与普及。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伍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