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评论员
中国正由“世界工厂”演变成全球创新研发的重要策源地。
这种变化来自内外两方面。一方面,中国制造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悄然转变,不仅是技术的迭代、创新与突破,也是品牌的重建与推广;另一方面,中国持续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加大投资与研发力度,加速了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在中国落地。前不久,德国博世集团和苏州工业园区签约,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设智能驾控产业创新研发项目。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日前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自2023年商务部、科技部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以来,外资持续加快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步伐。据统计,2025年5月,上海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603家;2024年,北京新认定外资研发中心超110家,截至2025年1月,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达到221家,实现成倍增长。
上述数据变化体现了中国从“制造基地”到“研发热土”的质变过程。西门子医疗在深圳投资超10亿元建设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研发基地,比利时安赛乐米塔尔在湖南设立汽车用钢全球研发中心,这些项目打破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只做生产”的旧模式。
在中国研发,服务全球,这一理念与实践正成为更多跨国企业的共识。
在华发展38年,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和最重要的供应链基地之一。在科技创新方面,施耐德电气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五大研发中心,自2019年以来,在华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已超过18%,中国已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拥有施耐德电气全业务线研发能力的国家。
研发中心的设立使得中国对外资企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在浙江嘉兴,丹麦工业巨头丹佛斯新增投资27亿元建设在华第二园区。这是企业过去20年内的第10次增资,将打造集研发、测试、生产、展示为一体的未来工厂和零碳产业园区。
是什么让中国在创新研发上有了如此大的吸引力?
一是制度优势下的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对发展的推动作用,将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之首。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外资准入政策,自2013年起累计修订8次外资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形成“1+N”稳外资政策体系,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港口群,物流效率领先全球。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3万亿元,网上零售额连续12年全球第一,汽车销量全球第一。这些数据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超大规模市场空间和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是完备产业体系优势。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期,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等发展新动能持续提升,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成为投资焦点。数据显示,2025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34.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0.6%。更重要的是,在中国进行创新研发,有着便捷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保障。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研发,再到服务全球,相信中国这片投资热土会继续书写开放共赢的新篇章。
伍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