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资容亏容错,北京跟进!)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分为三个部分,涉及健全未来产业要素投入体系、加强未来产业全周期投入、完善未来产业长效服务机制等方面,提出了16条措施。
《措施》的第二条为“创新完善产业投资体系”,其中明确指出,统筹发挥政府“资金+基金”引导作用,推动形成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包容度的投融资服务新体系。科技、经济和信息化等主要产业部门投向未来产业的资金比例不低于20%;鼓励支持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基金、国企基金加强对未来产业的投入,遵循基金投资运作规律,容忍正常投资风险,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优化调整新设基金投资指引,指导新设基金精准投向未来产业。其中特别明确,改革优化未来产业投融资考核评价的制度机制,推动建立包容审慎、尽职免责的创新创业生态。
“鼓励支持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基金、国企基金加强对未来产业的投入,遵循基金投资运作规律,容忍正常投资风险,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是此次北京新政对于容错探索的最新表述。
过去一年,国资探索容错机制在全国各地不断进行实践,鼓励国有资金“敢于投”“大胆投”,为耐心资本松绑。此次北京出台的《措施》涉及的未来产业,是指此前发布文件中所称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六大领域,涉及几十个细分方向,如人工智能、6G、量子信息、商业航天、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生命科学、前沿新材料、人形机器人等。
这些产业往往在早期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措施》提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以及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支持。鼓励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投资,用好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加大投向未来产业具有战略意义的细分领域和薄弱环节。
有地方国资的投资人表示,国资建立并完善激励容错机制,有助于激发“投小、投早、投长期和投硬科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是地方国有资金加大对早期未来产业项目的支持,同时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未来地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能够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各地国资纷纷开启“容错”之门,放宽国有资本考核指标渐成共识,多个部门和不同地区发布政策文件。
2024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处理好政府性基金与市场的关系”,随后发布的“创投十七条”明确提出“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错免责机制,健全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明确国资创投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容错机制。2024年9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要推动国资出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完善国有资金出资、考核、容错、退出相关政策措施。
从各地实践来看,已有上海、广州、深圳、湖北、黑龙江、海南、无锡等地,纷纷出台类似政策。广州在今年初《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直接股权投资实施细则》中提出,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允许出现100%亏损,按照直投资金投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考核。随后,深圳南山区印发《南山区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行动方案》,当中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战略直投专项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基金内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探索和努力推动下,“有没有”已不再是国资基金尽职免责机制面临的首要问题,更大障碍在于落地执行环节,希望获得更多实操中能够可执行、可落地的指引。
校对:王蔚
伍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