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那个让你憧憬许久的一幕,真的出现在眼前了……”航天员王亚平的声音从400公里高的空间站传来,穿透银幕。 2025年9月5日,中国首部8K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将登陆全国影院。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神舟十三号的三名航天员亲自扛起摄影机,在失重环境中记录下人类从未公开的宇宙瞬间。 这是全球首部由宇航员在轨拍摄并全国院线上映的8K电影,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台标发布后的首部出品作品。
2021年,一台全国产8K超高清摄影机经天舟货运飞船秘密运抵中国空间站。 设备采用“8K、50帧、全画幅”高格式集成,为适应太空环境,科研团队攻克了三大难关:火箭发射时的剧烈震动、舱内真空极端温度、以及失重条件下的充电存储。 翟志刚负责舱外机械臂固定机位,叶光富调试设备参数,王亚平则主导手持拍摄——三人需在科研任务间隙完成画面捕捉,每段素材传输至地球需经48小时加密回传。
影片呈现的震撼影像颠覆传统太空题材:
极致景观:太阳掠过地球弧线的16分钟延时,北纬42°上空极光如绿色火焰流动;
生活揭秘:水珠在失重中聚成漂浮球体,王亚平用皮筋固定长发吃飘浮苹果;
惊险时刻:太空碎片撞击舱体引发的高频警报,航天员紧急避障的操作实录。
这些画面均以王亚平的第一视角展开。 当她凝视舷窗外蓝星时,镜头推进至瞳孔倒映的地球弧光——这种“沉浸式宇宙哲思”成为影片情感内核。
地面导演朱翌冉的操控台布满30块分屏,与空间站通讯存在3秒延迟。 一次拍摄指令需循环确认:“叶光富请左移15厘米……现在构图是否偏右? ”团队甚至开发出“振动模拟软件”,通过空间站运动数据预判摄像机抖动轨迹。 朱翌冉将此次拍摄称为“思想+艺术+技术”的终极实践:电影创作嵌套于载人航天科研任务,航天员需同步收集8K影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数据。
《窗外是蓝星》的太空实拍模式引发国际震动。 2025年香港国际影视展上,美国《好莱坞报道》评价其“让中国电影开辟新领域”。 在意大利罗马试映场,记者阿莱桑德拉·斯佩莱塔惊叹:“这不是科幻片,是科技与亲情交织的真实诗篇——王亚平女儿的照片始终贴在睡眠舱壁”。 影片同步推出CINITY巨幕4K50帧版、IMAX、4DX等12种放映制式,观众可感受座椅同步空间站旋转的沉浸体验。
主创团队强调,影片暗线实为对中国载人航天的致敬。 预告片中王亚平独白对应的画面,正是2022年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穿越大气层时8K摄影机拍摄的烈焰云层。 这些素材曾被剪辑成花絮特辑,全网播放超5亿次。 如今完整版影像将首度公开:从杨利伟首次飞天到空间站常驻,从模糊监控画质到8K宇宙级高清——银幕上的火焰,燃烧着三十年的技术长征。
当普通人花一张电影票就能“进入”中国空间站,真实的航天体验会否失去神圣性? 一位欧洲影评人的质疑引发争论:“如果太空影像唾手可得,人类对星辰的敬畏还剩多少? ”
伍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