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跌回2019,腾讯蒸发4个美团,中概股真的不行了吗?"当这样的疑问充斥市场时,恰恰是检验企业真正成色的关键时刻。本周,腾讯、京东两大科技巨头即将交出的成绩单,或将揭示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在看似黯淡的数据背后,一场悄无声息的科技转型正在重塑中概股的盈利逻辑。
财报数据里的冰与火之歌
翻开腾讯预期财报,8.49%的营收增速看似温和,但26.78%的每股收益增长却暗藏玄机。这种"增收更增利"的剪刀差,在京东身上同样明显——最新季度其零售业务经营利润率创下4.3%的历史新高。对比传统互联网时代"规模换增长"的粗暴逻辑,如今的科技巨头正在演绎新的盈利方程式。
细究腾讯的利润密码,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已成为继游戏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收入占比连续七季度超过30%。而京东的供应链中台技术对外输出收入,三年间暴涨600%。这些数字背后,是科技服务正取代流量变现,成为盈利新支柱。
从流量红利到技术红利的艰难转身
转型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腾讯音乐的长音频战略颇具代表性——370%的内容增长与14.8%的MAU渗透率,是用27亿收购懒人听书和持续内容投入换来的。百度云业务同样如此,虽然短期拉低了利润率,但其在核心收入占比三年三级跳(4%-8%-12%)的曲线,描绘出技术投入的长期价值。
这种转型阵痛在财务报表上体现明显:腾讯研发投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29%,京东技术研发人员占比突破40%。当市场还在用PE估值衡量互联网公司时,这些企业的研发强度已堪比硬科技企业。美团创始人王兴那句"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正在财报数据中得到印证。
中概股的韧性密码:科技浓度决定估值纯度
港股科技50ETF覆盖的"Terrific10"之所以能保持70%的高权重,根本在于这些企业构建了独特的"科技护城河"。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小米的物联网生态、百度的自动驾驶,这些看似与主营业务无关的投入,恰恰构成了抗周期波动的缓冲垫。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服务收入占比的变化:腾讯To B业务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23%提升至32%,京东技术服务收入增速连续八个季度超40%。当传统业务遭遇瓶颈时,这些沉淀多年的技术能力正在打开新的盈利空间。
寒冬往往是最好的试金石。当潮水退去,我们会发现真正具备科技内核的企业,其盈利韧性远超市场想象。腾讯京东们交出的不仅是一份财务报表,更是一张中国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或许用不了多久,市场终将意识到:中概股的估值体系需要一场彻底的范式革命——从流量估值转向技术估值。这正如华为任正非所言:"活下去不是最高纲领,活得好才是。"
伍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